今天看了一部很棒的德國電影"歡迎來到德國",是一部敍述德國工業時期因缺乏大量勞工而從土耳其引進勞工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一個土耳其移民-胡奇身上。

  胡奇因為無法養家而離家,回土耳其探親時,發現長子因無父親管教而蹺課,他因此決定舉家牽移德國。從害怕、嫌棄德國到喜歡上這個繁榮的國家,三個孩子已忘了自己是土耳其人,只想信基督而忘了阿拉,而妻子也一心一意地想成為德國人。胡奇決定回土耳其渡假讓孩子們認祖,但一家人卻無法適應土耳其的貧困生活而決定在德國置產。這片葉子落了下來,卻無法歸根。

  孩子們都嫁娶土耳其人,但么子娶了德國人,胡奇的孫子不曉得自己是德國人還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說他的血統不純正,讓小孫子不敢說土耳其語。諷刺的是,在他一心一意想讓大家不忘本時,自己和妻子卻在七老八十後拿到了德國的護照,正式成為德國人。在一次家庭餐會上,胡奇宣佈他在土耳其家鄉偷偷地買了一棟有點破舊的房子,並決定在秋天來一趟返鄉之旅,讓大家一起幫忙"修繕"房子。妻子兒女孫子開始抗議,每個人都覺得沒有理由回土耳其,但說不過一家之主,大家也只好答應了。

  踏在土耳其的土地上,情況開始好轉,每個人開始慢慢地覺得自己是土耳其人時,胡奇卻發現就讀大學的孫女懷孕了,更糟的是對象不是土耳其人或德國人,而是個英國人,一家人的血統越來越糢糊。在離家很近的地方,胡奇卻在旅程中暴斃,一直支撐著一家人是誰的那根支柱突然倒下,全家人都慌了。然後醫生說胡奇拿的是德國人護照,只能葬在外國人公墓,雖然一家人抗議,但規定就是規定。醫生暗示只要花一萬歐元,就可以將胡奇葬在伊斯蘭教的公墓。拿不出這麼多錢,胡奇的妻子決定違反規定,將胡奇葬在家鄉。全家又反對了,這次卻是德國的媳婦跳出來支持婆婆。

  如願地葬好了胡奇,大家去看父親買的房子。房子是如此地美,但當胡奇妻子打開門的瞬間,大家都儍眼了,那房子只剩正面的這一面牆,有一個人說:這算是家嗎?不過大家仍在這面牆後煮食聊天,一起吃飯。看到這兒我不由得佩服導演和編劇的功力,一面廢棄的牆讓我們思考"家"的定義。家是一個空間,一脈的血統,一種標榜的精神,還是一起堆積的情感?究竟連繫著家的是什麼?

  最後大家上車,但次子卻想留下來,他說:「我想把家重新蓋起來。」在德國長期失業的次子,也許是在土耳其找到了歸屬而決定留了下來,這次換次子潑著水等待他們歸來。(在土耳其向離家的人潑水表示,希望他們回鄉的速度就像水蒸發的速度那樣快。)也許這正是老父親的願望,把家重新建起來。

   「我們是誰?我們是前世的因,我們是當下的事物,我們是未來的業......」電影末了這樣說。

  我們究竟要如何決定自己是誰,是依國籍、種族、血統、外表、膚色、宗教,還是認同?我們試著尋找歸屬,就越不容易有自己的立足之處。當我們試著要建立一個理想的家時,家往往不理想。我們希望有一個完美的自己時,就會深陷於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劃分帶來不完整,因為接受完滿了我們。

  落葉,為何你不歸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3s0ZpTN0kM  【歡迎來到德國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台灣版預告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莉絲.阿米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